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与单边主义升温背景下,中国为应对外国歧视性限制措施,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并于2025年发布《实施规定》,实现从行政反制到国家法律层面主动防御的转型。《反外国制裁法》与相关规章构建“三位一体”反制体系,执法中明确权力归属与清单制定规则,同时注重私人诉权保障及经济实用主义平衡。该法给跨境企业带来“双重合规”压力,尤其“穿透性风险”大幅增加合规难度。上海市锦天城曾峥律师团队认为,企业需建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多维度合规筛查、合同条款优化等策略,才能在复杂法律环境中把握确定性,确保全球业务稳健开展。
中美经贸摩擦的过程和现状 1、特朗普一期:这次经贸摩擦始于2018年,特朗普刚上任美国总统,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和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美单方面对来自中国的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这项加征关税政策,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反制措施,2018-2019年间,中国对来自美国的约2500亿美元货物,加征10%-25%关税,也一直延续至今,但进口企业可以申请豁免。 2、特朗普二期: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并于2025年2月1日和3月3日,以芬太尼为由,对来自中国的所有商品加征分别10%的关税,在原有关税基础上,共计再加征关税20%。作为反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简称BIS)发布了临时最终规则(Interim Final Rule, IFR),扩大了《出口管理条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EAR)中“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与“军事最终用户清单”(MEU List)的适用范围。该规则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生效,被称为“50%新规”。该规则的实质在于:当一个被列名实体对另一实体直接或间接拥有合计50%或以上的所有权时,该关联实体将自动受到与被列名实体相同的许可要求。这一修订使得BIS的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电池企业凭借产业链优势和技术积累,正加速海外布局。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头部企业纷纷在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投建生产基地或设立合资公司。然而,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代表的
为引导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兼顾鼓励技术创新,各国及地区纷纷出台相关监管要求。部分国家因维护本国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地位制定的政策,对人工智能产业供应链也产生极大影响。人工智能法律风险评估已成为企业及相关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生命周期可以大
涉及美国对俄罗斯升级制裁的《常见高优先级物项清单(Common High Priority Items List)》中禁止出口到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物项指的仅为美国生产的物项吗?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各行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力量。2025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各领域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出总体要求和具体
近年来,中国企业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出海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绿地投资意味着需要更加重视在当地的合规经营,其中数据安全与合规值得特别关注。 各国的个人数据保护制度对违法行为通常都设置了高额的罚款等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中国企业在海外绿地投资时,若未充分理解并遵循当
作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积极把握叙利亚重建而催生的广泛市场需求,同时避免由于美国经济制裁尚未完全终止而仍存在的各种交易合规风险,这是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的撰写初衷。
国务院于2025年3月23日颁布《实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下称《规定》),标志着中国反制裁法律体系从原则性框架迈向精细化操作阶段。《规定》以22条细则填补了2021年《反外国制裁法》的模糊地带,在反制措施可执行性、部门协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