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乘风破浪探索“出海”道路。然而随着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不断普及,中国企业的ESG实践正步入关键转型阶段,企业在出海时愈发需要努力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在企业出海这一全球化程度高、版图跨幅大、产业链条长的领域,ESG已超越单纯的合规需求,成为影响全产业供应链韧性、全球市场信任度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核心议题。

本文将结合两则时事案例,分析从ESG视角看企业出海的东风与暗礁,帮助企业顺应市场,抓住机遇,避开风险。

二、乘东风:以国际贸易港口费为例

2025年10月14日,美国对华实施301调查措施正式生效,同日,中国也对美征收特别港务费。以上政策博弈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对与中国相关的航运企业带来极大挑战。虽然此后上述政策均偃旗息鼓,但暂停只是一时的,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航运企业不仅要寻求短期内规避和降低征费影响的法律路径,更要从ESG的长期视角出发,构建抵御未来类似冲击的韧性,为企业探索可持续的破局之道。

从环境的角度而言,加征费用的政策导向可能会成为加速“绿色航运”转型的催化剂。细读本轮美方301调查措施,其中明确了LNG船舶可在一定条件下豁免加征费用。LNG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清洁燃料,相比传统燃油,其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较低,但LNG的落地却依然具有“技术-基础设施”相互制约的现实问题,包括:甲烷逃逸问题可能抵消低碳减排的效益;全球国际商港中仅有不足200个港口具备LNG加注的能力等。

从治理的角度而言,全球航运业呈现出低碳发展的政策机遇和ESG评级优势资本风向。在政策机遇上,中国《国际航运物流企业ESG评价通则》于2025年6月12日全球首发,这将有助于我国国际航运物流企业(包括国际水路运输、港口、国际货运代理、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和无船承运人等)规范并提升自己的ESG管理水平,满足投资者、客户、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物流企业ESG表现的关切和需求,确保航运物流行业在ESG领域的实践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逐步实现同国际并行接轨。在资本风向上,ESG评级优势正转化为资产价值溢价,带动船舶交易市场和长期租约的结构性变化。从市场需求端来看,国际大型货主联合利华、亚马逊等企业已将承运商ESG评级纳入供应商筛选体系;从资金供给端来看,高ESG评级企业显著降低融资成本,在绿色债券发行和银行授信方面获得明显优势。

三、避暗礁:以欧盟ESG罚单为例

当前,国际绿色壁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抬高,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面临严峻考验。一张来自欧盟的ESG罚单,足以吞噬一家企业出海的全年利润。2025年7月,法国竞争、消费与反欺诈总局以“虚假折扣”、“先涨价再打折”等误导性促销行为,对中国跨境快时尚电商巨头希音处以4000万欧元罚款。调查显示,希音超半数所谓“折扣”并未真实降价,这与其在法国《消费者法典》中折扣需基于过去30天真实售价的规定相悖。同年9月,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又对希音集团旗下爱尔兰子公司处以1.5亿欧元巨额罚款,该罚款占希音欧洲业务年营收的2%。此次罚款的直接原因是希音网站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植入Cookie文件并收集消费者数据,违反了欧盟的《电子隐私指令》(ePrivacy Directive)。紧接着,意大利竞争管理局又认定其网站存在“模糊、夸大及误导性环保宣传”,包括夸大“evoluSHEIN”系列产品可回收性,且2030年减排25%的承诺与近年碳排放增长相矛盾等问题,对希音处以100万欧元罚款。

仅仅几个月内连续多次重罚,彻底掀开了ESG合规残酷的现实。究其根本原因,或许是未能将“全球ESG合规”置于“商业增长”之前,未能从商业布局和扩张伊始就具备全球化合规视角,导致其前期合规团队建设及合规体系搭建滞后于全球化扩张速度,难以适配欧美严苛且复杂的监管规则。

四、痛点建议

结合上述两则时事案例,对于想要出海的中国企业,我们从ESG合规视角出发,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实质性议题:从认知困惑到落地难题的深度演进

2025年9月全球电子协会在上海发布《2025年企业ESG十大热点与痛点调研报告》显示,2025年 “企业ESG如何做(70%)”、“供应链ESG如何管理(63%)”、“企业ESG为什么(59%)” 稳居痛点榜前三,但内涵已与 2024 年明显不同,反映企业 ESG 实践从表层认知向深层落地过渡中的核心困惑,痛点的聚焦方向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外部转向内部。

破解ESG与业务脱节的核心是聚焦与企业核心业务行业风险高度相关的实质性议题,将ESG转化为业务增值工具而非额外成本,实现ESG与业务的协同发展与价值共创。不同行业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特征与行业痛点识别核心实质性议题,避免盲目跟风全面铺开,确保ESG资源集中投入到高价值领域,最大化ESG实践的综合效益。例如:对于航运物流业或跨境电商行业来说,实质性议题就主要包括双碳管理、供应链ESG风险管控、数据合规三大方向。

(二)打破ESG管理体系搭建的结构性障碍:部门孤岛效应与闭环管理缺失

部门孤岛效应表现为ESG成少数部门的独角戏,调研显示当前多数企业的ESG工作仍由投资者关系或公共关系部门独立负责,核心精力集中于ESG报告撰写评级指标应对等表层事务,而生产研发供应链等核心业务部门参与度极低,形成少数人孤军作战多数人袖手旁观的尴尬局面。

闭环管理缺失导致制度空转 “纸面成果” 难落地,部分企业虽已出台ESG管理制度,但未建立目标设定 - 执行推进 - 监督评估 - 改进优化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导致制度空转出现重纸面制度轻实践落地的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为目标与执行脱节,企业制定了ESG目标但未分解至各部门各环节,目标沦为口号;执行与监督脱节,业务部门落实了ESG措施但缺乏对执行效果的跟踪与评估,无法判断措施是否有效;监督与改进脱节,发现ESG问题后未建立整改复核机制,问题反复出现难以根治,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ESG实践成效。

打破上述结构性障碍的关键是将ESG责任融入企业组织架构与考核体系,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管理机制,实现ESG管理的全面覆盖与高效推进

横向协同层面,需成立ESG合规跨部门委员会,由企业高层牵头,成员涵盖生产、研发、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等核心业务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同步ESG数据拆解任务目标,确保ESG工作与业务环节无缝衔接,避免ESG工作与核心业务脱节。

纵向贯通层面,应将ESG目标分解至“公司-部门-个人”三级,纳入各层级考核体系与绩效薪酬挂钩,推动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参与,形成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ESG工作格局。

(三)树立长期合规思维:警惕短视和侥幸主义

面对ESG国际立法的认知陷阱,企业需建立长期合规思维,避免短期投机,以系统化的合规管理应对全球ESG监管的长期趋势,筑牢合规底线防范合规风险。企业应建立ESG立法跟踪机制,定期梳理欧盟美国东南亚等主要市场的ESG立法变化,提前布局应对措施避免被动合规,确保企业ESG实践始终符合国际监管要求。

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ESG已经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那些能够打破部门壁垒、聚焦实质性议题、坚持长期合规的企业,将在全球竞争中日益建立差异化优势,因为真正的ESG价值从来不是写在报告里的完美数据,而是落在每一个小小的包裹上、每一艘扬帆的货船里。2025年作为ESG转型的关键节点,企业唯有沉下心来深耕内部管理,应对外部变化,将ESG理念融入战略决策、业务运营与企业文化,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出海浪潮中站稳脚跟、赢得长期价值,把握好每一阵东风也提防好每一处暗礁。

(来源:合规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