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自11月1日起对进口中型和重型卡车及零部件征收25%的新关税,引发行业协会、运输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等的强烈反对。
围绕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重构和调整,话题新闻不断。以重卡为代表的中国商用车企业也正沿着另一条路径前行:凭借新能源技术与供应链优势,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进入更加体系化、可持续的竞争阶段。
一、电动化,出海新窗口
重型卡车是全球物流运输体系的核心节点,也是各国交通领域碳减排的重点目标。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重卡承担了长途运输、港口中转、城市建设等关键任务,其转型不仅关乎单一产业,而是整个运输生态的升级。
但相较于乘用车领域的电动化浪潮,商用车尤其是重卡的电动化起步更晚、技术门槛也更高,不仅对动力电池、驱动系统、能耗管理等的要求更为复杂,对充电补能、调度网络和使用成本也更敏感。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厂商在电动乘用车领域积累的技术、成本与供应链优势,正在向商用车端延伸。而面向这一波转型发展的机会窗口,既有一汽解放、陕汽、重汽等众多传统整车厂的开拓深耕,也有众多新势力的创新研发,从电机电控到能耗管理,中国企业逐步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重卡开发与量产能力。
这不仅让中国厂商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也为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新的底气与空间。
二、体系化,重型卡车出海路径升级
与此同时,包括中重型卡车在内的中国商用车,也在通过加速品牌化发展、新能源渗透、增强本地化布局等方式,深入走向更多海外市场。
早期的中国重卡出海,多以整车出口为主,依托价格与供应链优势,成功进入中东、拉美、非洲等众多市场,但在全球商用车市场中,中国车企品牌的占有率仍然不高。
随着我国车企以及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市场步对电动化、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市场发展空间仍然较大。越来越多的厂商也正在转变路径方式,以更体系化、品牌化的方式,加速出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商用车出口达90.4万辆,同比增长17.5%;中信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中国重卡出口有望突破32万辆大关,同比增加10%。不少头部企业如一汽解放、陕汽重卡等,也在更多海外市场启动更深入的本地化项目,例如一汽解放通过成立解放国际、收购一汽非洲投资公司等举措,推进品牌全球化与本地化协同。
这种体系化出海的背后,体现了中国车企从制造输出走向产业输出的能力升级,也会让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时代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三、风险与机遇并存
海外市场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将影响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但对包括重卡在内的车企而言,出海的竞争不止于销量,而在于供应链、能源与服务体系的全球协同。从产品走向解决方案、从制造走向运营,随着新能源浪潮汹涌,中国车企厂商正以更长线的视角参与全球产业重构。
(原标题:分析 | 重构全球物流:中国重卡的出海新路径)
(来源: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