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巴西贝伦开幕的COP30气候峰会上,欧盟推动碳关税如期在2026年1月全面实施。目前距离正式全面征税仅剩一月有余,中国产品出口欧盟面临巨大挑战。
一、欧盟碳关税是什么?
欧盟碳关税,俗称碳边境税或碳关税,全称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简称CBAM),是一种环境政策工具,旨在通过对进口到欧盟的高碳密集型产品征收碳排放税费,来防止“碳泄漏”(carbon leakage),并保护本土产业竞争力。
- 碳关税的核心机制是:进口商(通常是贸易公司),必须向欧盟主管当局申报进口产品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排放量超过欧洲标准,就必须按照欧盟的二氧化碳价格购买“排放证书”。税费标准基于欧盟ETS的碳价(目前约80-100欧元/吨CO₂)。
简而言之,高污染的进口产品将缴纳更高的税费。碳排放量越高,需缴纳的税费越高。
二、实施时间线
- 2023年10月起:过渡期,仅要求进口商报告碳排放数据,无需支付税费。
- 2025年1月起:申报平台开放,出口商可自行填报数据。
- 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进口商须注册为授权申报商、申报排放并购买证书支付税费。
欧盟碳关税目前覆盖6个高碳排放行业,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氢气和电力,2026年可能扩展到化工、塑料等行业,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更多行业将由此面临出口合规压力。
这些行业的产品进口欧盟时需申报嵌入式碳排放,并在2026年1月1日起支付相应碳税费。
欧盟的碳关税是针对全球所有向欧盟出口特定高碳产品的国家和企业,并非仅针对中国,但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中国。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我国被纳入欧盟碳关税范围内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钢铁、钢铁制品、铝及其制品领域。我国出口的水泥、化肥占欧盟进口总额比例相对较低,氢气和电力几乎没有。
根据欧盟碳关税的规定,开始正式实施后,作为碳关税的“纳税人”,原则上欧盟进口商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但实践中,欧盟进口商往往会将该额外成本转嫁给生产厂家。
CBAM全面实施后,将对中国出口造成多方面冲击,主要体现在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和产业转型压力上。
- 成本增加:虽然进口商需支付基于产品碳排放的税费,但一些大型欧盟进口商直接明确要求碳关税产生的相关成本由生产厂家承担。钢铁行业首当其冲,以宝钢为例,年度碳关税支出预计4000-8000万欧元。
- 出口量下降:碳关税导致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价格上涨5-20%,竞争力减弱。预计钢铁出口欧盟减少10-30%,铝和水泥出口也受波及。长期可能导致市场份额流失至低碳生产国(如土耳其或越南)。
- 合规成本增加:距离正式实施仅有一月有余,一些大型欧盟进口商把碳关税明确作为合同中的一项条款,以合同形式明确出口商的履约义务,要求出口企业提供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并接受欧盟对于该数据的核查。
2026年后,CBAM可能纳入有机化学品(CN29章,如乙烯、丙烯)和聚合物(CN39章,如塑料),这些是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重点(占总出口5-7%),将进一步影响石油化工行业。
(来源:贸易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