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经贸和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然而,中国企业在拉美的直接投资仍保持了韧性和活力,表现出质量持续提升、领域不断拓展等新特征。
一、中国对拉投资呈现新趋势
借助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制度红利,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在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通过深耕拉美市场,在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随着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伙伴的增加,以及建交、复交国的增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更多拉美国家覆盖。巴西依然是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占2020—2023年中国在拉直接投资总额的33.95%,与此同时,阿根廷(22.52%)、墨西哥(15.06%)、秘鲁(11.34%)和智利(8.73%)在中国企业对拉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显著提升。2020—2023年间,巴西平均每年吸引中国直接投资27.34亿美元。同期,阿根廷和墨西哥年均吸引中国企业投资额也呈现增长,分别达到26.03亿美元和17.4亿美元,显示出拉美区域大国对中国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当前,中国企业在能源、医药、零售和共享出行等方面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并加速实现产业精密化、AI赋能和全链条服务。中国企业在拉美大力推动绿色能源项目,如光伏电站、风能和水力发电等,为拉美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随着中拉民间交流的增进,以旅游业、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投资不断增加。
特别是能源领域、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在过去十年中显示出显著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中国投资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自2020年以来,中国在拉美非化石能源项目中的投资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显示出绿色发展的强劲趋势。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成为中国企业在拉直接投资的新热点,在墨西哥和巴西的投资超过2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新能源车和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投资不仅推动了当地汽车产业的发展,更逐渐形成拉美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拉美地区经济和就业的长期增长带来了驱动力。
中国企业在拉美的投资项目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还充分重视社会效益。中国企业投资项目在拉美创造的就业不断增加,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项目,提高当地劳动力技能水平,为拉美国家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重视项目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积极与当地环保组织和公益组织沟通协调,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
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过程中越加注重本地化经营,并不断增强与当地社会和经济的融合。例如,不断提升对当地企业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部分企业实现经营管理层的本地人才引进;积极学习和适应拉美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不断拉近与当地社会的距离,建立信任关系;加大对当地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投入,推动拉美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
总体而言,随着中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中国企业在拉直接投资表现出规模增长快速、质量提升显著、领域不断丰富、效益日趋多元、本地化突出等特点。
二、“全球南方”直接投资实践进入新阶段
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了新阶段基于“全球南方”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在新的发展阶段,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发展和跃升。
(一)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各项合作协议,推动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积极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建立稳定的政策环境,完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化政策沟通与协调,推动双方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境物流便利化及能源、矿产、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机制,为企业创造更加开放、透明、包容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探索创新合作方式,加强政策对接和信息共享,促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智库的合作,推动中拉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
(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可重点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制造、生物技术、航天科技等创新型产业。抓住拉美地区能源转型和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助力拉美国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积极参与拉美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企业在第五代移运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项目上的投资。推动与拉美国家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合作,支持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创新平台,提升合作的科技含量与发展潜力。通过引入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循环农业,助力拉美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农业转型。
(三)加强中国企业本地化经营与社会责任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支持本地节庆活动,增强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拉近企业与社区之间的距离。培养本地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人才,建立完善的本地员工培训机制,帮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当地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发展方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和声誉。设立企业慈善基金和员工关怀基金,在发生自然灾害情况下积极捐钱捐物,对有困难员工及员工家属及时施以援手和关爱。定期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社区代表进行对话,倾听多方意见,形成多元化的包容合作机制。
(四)推动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数字化与绿色转型
发挥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领域的优势,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和数字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推动中国企业项目运营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现生产、供应链和市场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在制造业领域,推进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化生产模式的普及,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生产体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和拉美国家的绿色发展需求。
(五)创新中拉项目投资合作模式
探索创新模式,促进中国企业与拉美本土企业及国际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合,增强创新能力,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强化三方合作机制,推动“中欧拉”“中美拉”企业合作模式。鼓励中国企业与欧洲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拉美市场形成合作联盟,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和市场网络,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覆盖范围。探索联合贷款、绿色债券融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等新型融资模式,吸引更多资金流向中拉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作,积极协调世界银行、亚投行和美洲开发银行,为中拉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和政策指导,提升项目可行性和抗风险能力。
(六)强化对外投资理论研究与思想指导
加强对新阶段“全球南方”合作实践的系统研究,以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实践为样本,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逐步完善和优化基于“全球南方”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需在战略上更加灵活,投资上更加稳健,同时借助国内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平台,实现从“走出去”到“走得稳、走得远”转型。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作者:林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