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不断加速,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成熟且执法相对严格的美国市场。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键考量、最佳实践与常见问题。

摘要

  • 进军美国市场仍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商业战略,而美国强大而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可能会带来挑战。
  • 中美两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存在根本差异。
  • 企业应充分了解中美两国法律体系和实践差异,特别关注专利、商标和版权领域的关键事项。
  • 关税、技术进出口限制和政府机构尽职调查等监管挑战会带来更多潜在的合规压力。
  • 早期规划和积极参与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加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在全球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今,中国在一些最具创新性的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1位。

同时,在不断变化的出口管制和不同的法律体系下,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知识产权挑战。鉴于美国拥有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法律及执法体系和高度竞争的商业环境,这一点在美国市场尤为明显。对于技术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成功应对美国知识产权监管对于保护创新、获得市场优势和避免代价高昂的诉讼至关重要。

美国拥有发达、多元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每个类别都由不同的法规、行政机构和判例法管辖。积极的知识产权执法、高诉讼率以及重视创新和专有权的文化也塑造了美国的法律环境。对中国公司在内的外国企业而言,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似乎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只要掌握正确的知识与策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体系赢得商业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公司常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

  • 我们有一个新产品或想法,能否以及如何在美国获得保护?
  • 如果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是否还能寻求保护?
  • 商标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有哪些常见陷阱?
  • 如何有效避免被起诉?
  • 如果被指控侵犯知识产权,首先应采取哪些措施?
  •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在兼并、收购和投资中扮演什么角色?
  • 收购美国企业或建立合资企业时有哪些特殊考量?
  • 与美国公司合作时,如何保护自身的商业秘密?
  • 美国的出口管制和制裁如何影响知识产权资产?
  • 如何处理多司法管辖区争端?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首次进入美国和国际市场的公司,并分享中国公司(实际上可能涉及任何公司)在开展国际业务时有效管理知识产权组合所必须解决的一些关键考虑因素、最佳实践和常见问题,特别是针对美国市场的情况。

一、知识产权战略部署的主要考虑因素

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知识产权法律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中美两国之间,法律制度的根本区别常为寻求全球扩张的中国企业带来挑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商标制度:美国遵循“先使用”的商标保护原则,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则适用“先申请”的原则。大多数公司都希望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他人未注册权利的风险,这也与公司应如何避免被起诉问题相关。

(一)中国公司遇到的常见知识产权问题

对于新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以下几类知识产权问题尤为常见:

  • 现有技术与专利性:未开展充分的现有技术检索,可能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或导致专利使用在法庭上受到挑战。
  • 商标冲突:若忽略美国市场上已存在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包括未注册商标),可能引发高成本的异议程序或侵权诉讼。
  • 知识产权泄露风险:特别是在合资企业或跨境协作中,如未能妥善留存证明知识产权所有权和发明过程的文件与证据,可能导致权利丧失,并伴随费用高昂的确权诉讼。
  • 员工流动与商业秘密保护:保密协议不完善或内部管控不严,会导致离职员工带走商业秘密的风险。
  • 开源合规:在不清楚相关许可条款的情况下不当使用开源软件,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甚至导致专有代码被迫公开。
  • 海关与边境执法:未将知识产权向美国海关备案,将难以阻止侵权假冒商品进入美国市场。
  • 受监管影响的知识产权部署:忽视美国的制裁规定、出口管制法律及贸易政策,将影响知识产权的获取与执行。

(二)早期和战略性的知识产权组合开发

要在美国知识产权体系中稳妥航行,企业既需要当地专业经验,也需充分理解不同法域间的法律与文化差异。首先,公司应聘请具备资质的美国知识产权律师,并定期就战略、申请和执法问题向他们咨询。有熟悉两种法律体系的法律顾问作为桥梁,将便利沟通,以使整个业务过程更加顺畅。

我们强烈建议企业尽早在美国提交战略性申请。“战略性”是关键,因为并非所有技术或标识都需要或都可以注册为知识产权,且不同企业的资源投入能力也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否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并推动其商业化,同时兼顾保护效果,应成为每家企业决策过程的核心考量。

企业可参考以下最佳实践:

  • 确定核心创新成果,系统规划对应的可保护知识产权(核心知识资产不仅包括发明和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商标、软件、外观设计、商业诀窍信息和商业秘密)。
  • 依据商业价值与竞争态势,为不同知识产权资产设定优先级。
  • 开展自由实施(FTO)分析及标准用检索。
  • 尽早提交专利与商标申请,优化权利要求的范围和覆盖面。
  • 审核开发安排,细致管理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条款。
  • 建立完善的商业秘密存储与访问机制。
  • 监控知识产权组合,并随业务进展重新评估知识产权组合。

知识产权管理绝非“一劳永逸”的工作。公司必须持续监控、更新和实施其权利,确保与美国和全球的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通过战略性的知识产权规划与部署,企业不仅能够有效保护自身创新成果,更可将知识产权打造为核心资产,为技术许可、转让与合资合作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

(三)商标保护

对大多数中国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美国的商标制度是按照“先使用”原则运作的。这一原则带来了由市场使用积累的未注册商标权利风险,企业可能在不知情下侵犯他人的未注册权利。通过适当范围的商标检索,企业可以在推出新产品或开展合作前做出明智决策,避免高昂的诉讼费用,以及避免尴尬局面和潜在的声誉损失。

商标注册具有显著优势,包括提供全国性保护和明确的所有权证据,因此它的重要性始终存在。尽管马德里体系为国际商标注册提供了一个简化机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当地实践的复杂性。通过马德里体系进行申请可以节省申请时间,便于注册后的记录更新,但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公司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和努力使申请符合当地实践的要求。对于寻求更复杂保护的中国企业,马德里体系很多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每家企业都需在成本、覆盖范围、时间安排和执行难易度等因素间权衡,制定最适合的商标保护策略。

(未完待续)

*该文章首次发表于2025年9月的《中国法律商务》(China Law & Practice)期刊。

(原标题:【深度解析 · 知识产权】中国公司应对美国知识产权问题的关键考量(上篇))

(来源:奋迅·贝克麦坚时法律天地)

作者:

  • 刘芳君 ,奋迅·贝克麦坚时合伙人;邮箱:@bakermckenzie.com,电话:+852 2846 1689
  • 陈玉亭,奋迅·贝克麦坚时合伙人;邮箱:@bakermckenzie.com,电话:+852 2846 2368
  • 柳爱杰,奋迅·贝克麦坚时合伙人,北京;邮箱:@fenxunlaw.com,电话:+86 10 6505 3889
  • 郭繁,奋迅·贝克麦坚时合伙人,北京;邮箱:@fenxunlaw.com,电话:+86 10 5649 6008

声明:“奋迅贝克麦坚时法律天地”微信号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