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美国家虽相距遥远,但双方经贸往来持续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中拉互动的持续增加,双边贸易稳定增长,为中拉发挥自身优势、以互补互利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从34个拉美经济体进口商品价值合计8091.3亿元,向其出口1.0万亿元,顺差约为2000亿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九分之一。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中拉需要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提高贸易的规模和质量,为经济产业的稳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中拉贸易发展潜力较大

过去十年,中拉贸易实现了稳定增长。推动贸易的因素包括中拉政府间协作的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市场供需对接水平的提高。受此影响,中拉贸易已经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合作模式,为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各自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拉商品结构互补性强。以今年1—6月数据为例,在中国海关HS编码的97大类商品中,中国对拉美国家出口大于自拉美进口的有68类,小于的有29类。其中,出口额与进口额比值最高的是雨伞(HS66),比值达到1549万倍。中国在肥料(HS31)、羽绒制品(HS67)、针织服装(HS60)、软木制品(HS45)、钟表(HS91)、地毯(HS57)、帽子(HS65)、化纤长丝(HS54)和陶瓷产品(HS69)都有较强竞争力。相比而言,拉美国家的优势产品集中在肉类(HS2)、矿砂(HS26)、谷物(HS10)、木浆(HS47)、含油子仁(HS12)、活动物(HS1),以及水果和坚果(HS8)等领域,中国自拉美国家进口相关产品的金额都达到了中国对其出口额的百倍以上。商品结构的差异代表着中国与拉美国家要素资源、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互补性。

从国别来看,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特点,主要的几个拉美国家占了较大份额。今年前6个月,在中国出口方面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墨西哥(3117.6亿元)、巴西(2447.5亿元)、智利(848.9亿元)、哥伦比亚(611.4亿元)、秘鲁(538.4亿元)、阿根廷(483.7亿元)、巴拿马(425.7亿元)、厄瓜多尔(249.5亿元)、危地马拉(186.2亿元)和委内瑞拉(176.1亿美元),在中国对拉美出口中合计占比达到89.9%。其中,对墨西哥和巴西的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0.9%和24.2%。进口方面,巴西表现较为突出,中国从巴西进口额达到3538.2亿元,占中国从拉美进口总额的43.5%。智利、秘鲁和墨西哥也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国,进口额分别为1498.0亿元、1151.5亿元和781.0亿元,市场占比分别为18.4%、14.2%和9.6%。

伴随中拉经贸关系的持续强化,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在进一步加强,为双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适应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拉有能力强化已有贸易关系,开拓新领域。

二、中拉贸易扩容升级面临不少挑战

经济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是否继续坚持原有的多边规则体系,是否以市场规则为经贸合作的主要判定标准,将深刻影响全球经贸的发展模式与未来。中国与拉美国家推动贸易扩容、升级既受到外部全球宏观环境的影响,又由技术、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拉贸易产生直接冲击。美国政府对等关税落地,对各贸易伙伴普遍提高了关税壁垒,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受到直接影响。原本对美出口的商品,因为关税上升可能与美国本土同类商品相比失去市场竞争力,需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推动全球供应链加快重构。单边主义改变了经济体之间的协同模式,推动降低贸易壁垒的共识被打破,共同推进扩大市场开放的难度显著增加。少数国家对WTO多边体系下义务的不执行或选择性执行,可能影响WTO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对宏观外部环境依赖较强的国际贸易企业,因为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可能选择更为保守或短视的商业模式。为了避免可能的风险,企业不得不明显降低商业考量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权重。

基础设施发展不足也影响了中拉贸易的扩容。中拉地理距离遥远,物流成本在贸易中占比较高。基础设施大多初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对施工、运营管理和维护的要求较高。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涉及国际贸易的基础设施更有着较大欠缺。多数拉美地区受山脉和海洋阻隔,在开展对华贸易上经验和能力都比较缺乏。尽管中国市场有潜在需求,对于拉美国家具备优势且有较强意愿对华出口的农产品或水产品,需要跨越广阔的空间才能进到中国市场,运输时间过长可能显著降低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港口建设不足、公路铁路容量有限或被控制在少数西方企业手中、缺乏对进出口需求的识别能力,都阻碍了中拉贸易的增长。

数字鸿沟可能扩大,影响中拉贸易创新发展能力。数字经济为缩小地理距离的负面影响、有效连接各类市场主体带来可能,但挑战也同样突出。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数据的产生、搜集、处理和应用变得愈发普遍,数字技术也深刻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方式。跨境电商有着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也可能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经济结构带来挑战。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数据流动推动市场供需交互模式发生变化。各国数字硬件能力和企业参与度、民众接受度的差异有扩大态势。如果无法有效减少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将可能增加中拉贸易相互对接与配合的难度。

三、中拉应携手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尽管各种外部挑战和压力存在,中拉需要以自身供需关系为基础,增强双边贸易的韧性,努力提升贸易质量。

加强中拉贸易的机制性保障。充分发挥中国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等自贸协定的作用,通过培训和推介,帮助企业了解规则,用好规则,产生更强的贸易创造效果。中拉贸易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供需信息的对接,也涉及两国在进出口检验检疫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规则对接。应在自贸协定框架下或专门推动相关合作渠道,加强检验检疫机构间协作,努力减少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损害。继续发挥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基于互信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探索以《多方临时上诉仲裁安排》(MPIA)为平台,降低贸易摩擦风险,降低中拉贸易争端解决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有效加强中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拉基础设施合作等大背景下,优先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方式探索贸易发展的可行和有效路径,推广中国企业在物流网络建设上的做法,发挥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规模和项目管理优势,推动贸易的有效、可持续发展。欢迎拉美企业来华投资,与中国贸易伙伴共同推动贸易环境的优化。鼓励中国企业在拉美发展中尊重当地文化,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充分考虑拉美本土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协同合作创造更多当地就业,为当地人力资源的能力提升提供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协同促进新技术加快落地并减少负面影响。对于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应与拉美伙伴共同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增强产业与数字生态环境基础,增进民众接受和使用数字技术的兴趣。对于中国企业拥有较好发展优势的新能源汽车、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产品,可推动其在中拉贸易中获得更大空间。与拉美国家做好技术赋能合作,提高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技术发展与升级成本。关注数字技术对产业、企业和就业的可能冲击,加强中拉经验风险和协同行动,促进数字技术在提升经济发展有效性同时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冲击,避免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拉美国家曾经在历史上被定义为单纯的资源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市场,而中拉贸易合作已经改变了拉美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伴随着中拉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拉美制造业有望增加厚度和广度,区域内的网络贸易联系也将随之加强。中拉贸易合作将有望为全球各方应对全球化的新挑战提供重要的经验,为双边社会和民众带来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原标题:【本期关注】中拉贸易合作的潜力、 挑战及优化建议)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