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市场监管动态

(一)美国:加征关税与进口限制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持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并在2024–2025年进一步升级。早在2012年起,美国就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税率高达数十甚至上百个百分点,迫使中国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 

2022年,美国商务部认定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光伏产品实为“中国产能规避关税的渠道”,因此在2024年对这些国家生产、实质由中国企业控制的进口太阳能组件祭出迄今为止最高超3000%的惩罚性关税(柬埔寨反补贴税率高达3403.96%,泰国799.55%,越南542.64%,马来西亚168.80%)1。此举几乎将东南亚代工路径彻底封死,相当于将相关产品排除出美国市场。以主要厂商为例,晶科能源在越南的组件将被课征约245%关税2,天合光能在泰国的组件面临375.19%关税3。

此外,美国对中国相关商品或将在今年12月后恢复“301条款”最高25%额外关税4,以及201条全球保障关税(自2018年起,对进口组件设关税配额,2022年延长4年)等措施;虽存在部分优惠条件如双面组件拥有关税豁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正就是否进一步延长301条款特定产品关税排除条款征求公众意见,但总体关税壁垒依然坚挺。

(二)欧盟:碳关税与贸易救济工具

欧盟在2013–2018年曾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最低价格限制的反倾销措施,后因平衡下游需求而结束。但2023年以来,欧盟转向以气候和补贴规则 为由,加强对进口光伏的规范。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于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初期覆盖钢铁、水泥、铝等高耗能产品,要求进口商报告生产过程碳排放,2026年起正式征收碳排放差价费用。尽管光伏组件目前不在首批清单中,但组件所含铝边框等原材料未来可能纳入征收范围。

同时CBAM体现了欧盟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趋势:高碳足迹产品将来进入欧盟需支付额外“碳税”,这将削弱中国光伏产品(由于制造过程中电力以煤为主导致碳排放较高)的价格竞争力。

此外,欧洲光伏制造商组织呼吁重新启动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并希望阻止中国光伏产品进入市场。虽然截至2025年欧盟尚未重新征收光伏关税,但这种贸易救济呼声仍在持续,与欧洲安装商希望维持廉价进口的立场形成尖锐对比。

(三)印度:高额关税与本土优先

印度作为新兴市场,近年来针对进口光伏产品(主要来自中国)的壁垒不断加码。自2022年4月起,印度对进口光伏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BCD),对电池片征收25%,以提高进口成本、保护本土厂商。

与此同时,印度强制原产地要求政策——光伏组件“批准型号和制造商名单”(ALMM)于2024年4月1日重新生效。根据ALMM规定,印度政府支持的光伏项目只能采购列入清单的组件。目前清单上合计产能已突破100GW5,全部由印度本土工厂贡献,唯一具有外资背景的是First Solar在印度的子公司。这表明外国厂家必须在印度设厂并实现本土化生产,才有资格进入该清单。

ALMM的实施对进口组件造成立竿见影的冲击:2024年第一季度印度抢在清单恢复前囤积了约11GW的进口组件,但第二季度进口量骤降至1.9GW,环比暴跌83%。进口受限的同时,印度计划在2026年4月起推出针对光伏电池的ALMM清单,要求政府项目使用列入名单的本土电池片,从而在组件和电池两个环节实现全面本土化。 

可以预见,届时中国对印电池片出口也将大幅萎缩。不过,由于印度目前电池产能(约24.6GW)远落后于组件产能(68.4GW)6,短期仍需大量进口中国电池片来支撑组件生产,因此不排除政策根据需求灵活调整的可能性。

(四)巴西:关税配额与环保准入

根据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Absolar)最新发布的详细报告,截至2025年8月,巴西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已分别达到17.9GW和42.1GW7。 

近期监管政策呈现双向调节特征。

在贸易政策方面,巴西商务外贸执行管理委员会(Gecex)于 2024 年 11 月将光伏组件进口关税从9.6%大幅上调至25%,并实施配额制管理。自2024年1月1日起,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将需要缴纳10.8%的南方共同市场对外统一关税,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配额额度为10.1亿美元,配额内产品维持零关税优惠,2025年7月至2026年6月,配额为7.17亿美元;2026年7月至2027年6月,配额为4.03亿美元8。 

在产业激励方面,巴西众议院通过法案延长分布式光伏减税政策至2045 年,新法案颁布后12个月内并网的项目可享受同等优惠。该政策主要覆盖装机规模5000千瓦以下的分布式电站,配合净电量结算等支持性法规,成为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长的关键推手。 

•  环境监管方面,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MMA)于2025年9月推出有害物质限制草案,拟对光伏组件等产品实施与欧盟 RoHS 指令一致的10种有害物质管控标准,公众评议期至9月24日结束。该政策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但可能短期内增加进口成本。

二、海外市场竞争风险

(一)美国First Solar&欧洲REC:政策扶持下的本地龙头

欧美光伏巨头凭借本土身份在政策上占尽先机。例如,First Solar是美国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专注于碲化镉薄膜技术。其产品不使用多晶硅,从一开始就避开了美国对中国晶硅产品的“双反”关税和原料来源限制。同时,First Solar大力受益于IRA制造业补贴——每生产1W组件即可获得约0.17美元的税收抵免,其2024年在亚拉巴马州新建的3.5GW工厂就是冲着这一红利投产。据报道,First Solar通过转让未来税收抵免,单次即兑现了超过7亿美元资金,用于扩产和技术研发。可以说,美国政府源源不断的补贴现金流成为First Solar打不垮的后台。相较之下,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新厂无法立即获得如此规模的政策奖励,在资金和利润上先输一筹。

欧洲光伏企业REC则在供应链本地化、碳足迹管控等方面天然契合欧盟绿色转型政策导向,从根源上规避了外部企业面临的市场准入壁垒。其核心竞争优势源于欧盟《净零工业法案》(NZIA)的系统性支持。该法案明确要求2030年本土制造需满足40%的年度部署需求,且自2025年底起,欧盟成员国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标中30%的容量必须分配给符合 “供应链韧性、可持续性” 等非价格标准的项目9。同时,欧盟通过 “复苏和韧性基金”、"创新基金" 等多重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仅光伏领域欧盟基金补贴已达86亿欧元,成员国层面国家援助更是高达236亿欧元10,为本土企业扩产与研发注入动力。在欧盟补贴与快速审批政策加持下,REC参与的欧洲本土组件产能从2022年的5GW跃升至2024年的15GW,实现三倍增长。

(二)印度Adani:本土化率的重要贡献者

在印度,阿达尼集团(Adani)旗下的Adani Solar是借政策东风高速崛起的本土竞争者。作为印度最大的综合企业之一,阿达尼在政府新能源政策制定中拥有相当影响力。凭借PLI激励和自身资金实力,Adani Solar近年新建和扩充了大规模光伏制造基地。目前年产能达到3.8GW11,并计划进一步一体化扩张。

印度政府的ALMM清单和公共招标中,本土企业天然占有优势,Adani Solar几乎锁定了许多政府项目的组件供应资格。在印度市场,Adani等本土厂商对中国组件形成了全面替代趋势: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太阳能组件进口量环比下降71.2%,进口额环比下降66.5%;印度本土组件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5%,而中国组件在印度进口市场的份额从上一季度的65%骤降至15%12,其中很大一部分由Adani等本土品牌贡献。 

此外,Adani集团涉足光伏全产业链和电站建设运营,其电力业务可内部消化组件产能。印度政府在政策和舆论上也倾向宣传本土品牌,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因此,Adani等借助民族品牌形象与政策保护,快速抢占了此前中国供应商主导的市场空间。在国际舞台上,Adani集团亦有野心,将来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印度制造的光伏产品,与中国品牌直接竞争。

(三)韩华Q CELLS:跨国布局的政策赢家

韩华Q CELLS原是德国品牌,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后成为全球化运营的光伏巨头。近两年Q CELLS抓住美国和欧洲“双重政策机遇”,大举扩张本地产能。 

在美国,Q CELLS于佐治亚州建立了目前全美最大的组件工厂,并计划于2025年开始本土电池片生产。美国政府不仅给予其税收抵免,还通过能源部贷款计划为Q CELLS新工厂提供14.5亿美元低息贷款,降低其扩张资金成本。凭借这些支持,Q CELLS宣称将形成从硅片、电池到组件的美国全产业链能力。可见,韩华Q CELLS正通过“美国扩产+技术领先” 双线优势,在高端市场和政策支持市场上压制中国企业。对于美国大型电站项目,Q CELLS以“美国制造+韩企品质”作为卖点,对注重供应链安全的客户极具吸引力。

在欧盟,Q CELLS也享受韩国与欧盟贸易协定(FTA)优惠,其组件可免关税进入欧盟,同时积极参与欧洲制造联盟项目。 

技术方面,2024年末Q CELLS宣布研发出28.6%效率的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刷新世界纪录。这一效率比当时晶硅电池最高纪录27%还要高出不少。Q CELLS的全球CTO表示将加速推进叠层电池商业化,把实验成果转化为竞争产品。

(四)加拿大Silfab:“为北美而生”的光伏品牌

加拿大 Silfab 公司以 “北美本土制造” 为核心战略,深度绑定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等政策红利。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本土制造生态的构建,在华盛顿州布局1.1GW组件产能,并于南卡罗来纳州投资1.5亿美元建设一体化工厂,实现1GW电池与1.3GW组件的本土化量产,可创造800个熟练工种岗位,年薪资支出超4800万美元13。 

为契合美国供应链本地化要求,Silfab与挪威NorSun签订协议,锁定其美国工厂的硅片供应,同时联合Solarcycle构建玻璃回收闭环,完美匹配IRA的“低碳本土成分”标准。 

依托IRA第45X条款,Silfab通过出售生产税收抵免累计筹集超1.1亿美元资金,其中2024年向施耐德电气转让抵免额度的交易,直接加速了南卡工厂投产进程。 

凭借高本土成分认证,Silfab成为美国社区太阳能项目优选供应商,与Pivot Energy签订 350MW 组件供应协议,并通过与Capital Power等企业合作,获得北美最大电力市场PJM的优先接入权,订单稳定性显著提升。 

通过“产能本土化+供应链闭环+政策套利+市场绑定” 的四维策略,Silfab既最大化IRA政策价值,又构建起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2025年北美产能将突破3.4GW(1GW电池+1.3GW南卡组件+1.1GW华盛顿组件),成为区域光伏制造标杆。

三、新兴领域竞争挑战

(一)跟踪支架:尚未被中企主导的光伏领域

Wood Mackenzie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太阳能支架市场增长20%,出货量达111GW14,但中国企业在跟踪支架这一核心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仍显不足,面临多重风险挑战。 

国际竞争格局失衡构成首要风险。全球跟踪支架市场长期被欧美企业主导,2024 年全球跟踪支架出货量前五名中仅中信博一家中国企业,其全球市占率虽从9%提升至16%,但与头部企业仍有差距。光伏支架产品定制化程度高且重量大,本地生产具有显著成本优势,而多数中国企业海外布局滞后,难以应对新兴市场的本地化需求。 

技术迭代滞后加剧市场边缘化风险。跟踪支架通过智能调节可显著提升发电量,已成为全球市场主流选择。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北美、拉美等地渗透率近90%,但中国跟踪支架渗透率仅5.3%15,技术路线选择相对保守。当前行业正迈向 "电控+算法+平台" 的智能支架时代,而中国企业在核心控制算法、极端天气防护等关键技术上积累不足。这直接导致市场需求错配。

成本压力形成多重挤压。支架生产高度依赖铝合金等原材料,其价格受国际贸易关系影响波动剧烈。同时,跟踪支架对钢材、驱动部件的性能要求更高,中国企业在材料工艺和精密制造上的短板,导致产品性价比优势难以发挥。成本压力下,部分企业被迫缩减研发投入,进一步削弱技术迭代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钙钛矿: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朝阳产业

钙钛矿电池单结认证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晶硅电池理论极限,成为下一代光伏核心方向。钙钛矿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与设备、中游电池/组件制造及下游光伏建筑一体化、车载光伏、室内光伏及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目前钙钛矿量产稳定性与寿命数据缺失,且国际统一效率认证和寿命测试标准尚未建立,制约产品规模化应用,技术转化风险显著。中国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58%16,但集中在量产工艺,基础材料创新不足,叠层电池专利诉讼激增,企业出海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高效、便宜、便于制造

2025年中国钙钛矿规划产能预计突破2GW,2030年实际产能有望达40GW17。但全球光伏产业链深度调整,传统硅基产能过剩可能波及钙钛矿领域,企业易陷入“扩产 - 过剩”循环,重蹈硅基覆辙,跨境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风险凸显。 

此外,钙钛矿在供应链标准方面仍面临制约。TCO玻璃等核心材料依赖少数企业,靶材、封装胶膜等关键环节虽有布局但未形成绝对优势。国际标准缺失使中国企业出海面临不确定性,且在BIPV等新兴场景,标准不统一可能削弱成本优势。

数据来源:

[1] 东方财富网, 《最高超3400%!东南亚“双反”终裁税率落地 影响多晶硅?》, 2025年4月

[2] 大公报, 《美国对东南亚光伏征关税 最高逾3500%》, 2025年4月

[3] 凤凰网,《美国对东南亚四国进口太阳能产品征新关税,柬埔寨最高达3521%》, 2025年4月

[4] 搜狐网,《美国就延长对华301关税豁免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9月

[5] Ministry of News and Renewable Energy, <India Achieves Historic Milestone of100 GW Solar PV Modul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under ALMM>, 2025年8月

[6] Sinovoltaics, <Solar Supply Chain India>, 2025年7月

[7] 商务部,《巴西: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42.1GW》, 2025年8月

[8] 辽宁省贸促会, 《巴西决定对光伏组件产品征收进口税》,2024年1月

[9] European Commisssion, <A Net-Zero Industry Act>, 2023年3月

[10] 中国政法大学WTO法律研究中心, 《国际经贸法治瞭望|史晓丽、郭威:欧盟以绿色转型为名对“新三样”产业实施大规模专向补贴》,2024年11月

[11] Ministry of News and Renewable Energy, <Updated (13.08.2025)  List-I underALMM order for Solar PV Modules>, 2025年8月

[12] Mercom,<India’s solar modules importsdecreased over 71% QoQ in Q2 2025>, 2025年9月

[13] Silfab solar, <Solar Cell & PV ModuleManufacturing in the USA>, 2025年1月

[14]  Wood Mackenzie, <Global solar PV tracker market share 2025>, 2025年6月

[15] 兴业研究, 《行业研究 |光伏支架:市场空间约700亿,跟踪支架占比下滑——光伏行业系列报告之四十一》, 2024年8月

[16] 智研咨询, 《全球及中国钙钛矿电池市场趋势与前景分析报告(2025 年05AR1)》, 2025年5月

[17] 智研咨询, 《2025 年中国钙钛矿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报告》, 2025年6月

原标题:出海罗盘 | 第1期:新能源产业出海——光伏篇(中)

(来源:上海贸促)

延伸阅读:新能源产业出海——光伏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