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换电基础设施出海,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电动车已成为最具象征性的“新物种”。
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高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攀升,也催生了相应的基础设施需求:充换电设施。马来西亚提出到2030年建成1万个充电桩、欧洲多国为个人和商业充电桩提供补助激励……市场需求释放和政府政策的引导相互叠加,充换电已不再是配套选择,而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的刚性前提。
需求爆发的前提,正是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未完全跟上电动车普及的速度,令用户体验存在“补能焦虑”,也抑制了电车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欧美虽然在电动车渗透率有所提升,但公共充换电电网络依旧覆盖不足;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充换电设施几乎从零起步,为相关企业留下了广阔舞台。
一、中国企业,如何为海外“充电”?
发展较早,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已经积累不少经验。
- 从技术上看,快充、超充、液冷、换电等关键环节已相对成熟;
- 从产业链上看,中国企业能够将整车、电池、充电桩与储能系统打包输出,具备全链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不仅降低了企业切入海外市场的成本,也使中国企业在模式上更加灵活,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电网条件、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进行定制化部署。
在出海路径上,中国企业采用了多种模式。一方面,企业通过设备代工与出口销售的方式,快速切入海外市场;一部分则与当地能源公司、车企、运营商展开合作运营,共同建设和管理充换电网络;部分头部厂商还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以增强本地化适配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例如充电企业特来电与马来西亚本土电动汽车充电运营商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马来西亚境内共建充电网;星星充电与施耐德电气组建合资公司,向欧洲市场提供充电基础设施;车企方面,蔚来已在欧洲五国投入运营60座换电站,比亚迪宣布将在欧洲建设兆瓦级闪充网络,全方位出海。
这些实践表明,中国企业不只是单纯的产品输出,而是通过技术、产品和运营模式的全方位延伸,推动全球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化与智能化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企业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出海的过程中,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外部挑战。
- 一方面,各国对新能源交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为中国企业打开了广阔空间;
-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在政策法规、电力环境、土地资源和认证标准体系上都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充电桩和换电站建设属于重资产投入,盈利周期较长,对企业的资金与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充换电基础设施出海 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国际化的重要一步。通过设备输出以及配套技术、平台和服务的整合,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助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也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积累系统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创造条件。
充换电基础设施出海,既是中国新能源企业新的增长曲线,也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原标题:分析 | 电动车出海,基础设施同行:中国充换电企业的全球化路径)
(来源:上海市贸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