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伴随着低空技术的不断成熟,各国都在加速推进本国低空领域发展,争夺低空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均依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等领域制定一系列低空促进措施,积极培育和支持本国、本地区低空经济发展。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也高度重视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在本国通用航空、城市物流、农业植保、森林监测等场景中运用低空产品。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主要以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的低空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发展背景下低空经济政策的共性与个性,从不同发展模式中汲取经验,兼收并蓄,为上海地区抑或我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政策引导-地方试点-场景落地”的模式。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低空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010年颁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民航局于2018年颁布《低空飞⾏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总体⽅案》;民航局于2023年12月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明确不同高度的空域飞行要求,《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自2023年11月公布以来,也获得了广泛的讨论。低空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正逐步从笼统性、原则性走向细致化、标准化。
在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2024年,中央空管委确定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为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合肥积极推动eVTOL载人商业航线试飞,杭州推动无人机物流航线发展,美团在深圳展开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苏州完成无人区跨海运输,成都不断加快低空领域全产业链布局,重庆开通“重庆至广安”红色旅游低空线路,将低空经济融入文旅活动。除上述试点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本地区的产业优势,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有上海、江西、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南、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等超30+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已经发布相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上海正有序推进虹桥国际低空经济产业园、华东无人机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珠海则利用其航展优势,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推动一批产业企业落地发展。全国多地积极申报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推进低空立体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航机场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低空应用;加快建设低空验证测试基地、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加快构建智慧绿色低空基础设施网,抢占低空经济制高点。
在场景落地方面,我国低空经济主要依托“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出“低空经济+农业”、“低空经济+物流”、“低空经济+应急救援”、“低空经济+旅游”等契合各地环境特点与产业特点的低空发展模式。相关场景应用在农业植保与监测领域,使得农业作业的区域面积扩大,提升农业作业的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在物流配送领域,低空医疗航线极大缩短血液运输时间,最大限度为挽救生命。截至2024年12月底,美团无人机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开通53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45万单,服务覆盖了办公、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图书馆、口岸等多种场景,可为用户配送9万余种商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环境均有所差异,这种天然的差异也为多场景低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各地可以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先行先试,构建独属于本地区的特色低空场景。各地在推动试点与场景落地的过程中,又面临诸如空域管理、飞行器技术标准、低空产品使用规范、适航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促使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围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一批关键技术标准、政策规范,从而使得低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二、美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则展现出了极强的市场竞争。美国拥有众多低空经济领域的科技企业,创新企业如J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Wisk、Beta Technologies等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传统企业如波音、SpaceX等均在eVTOL技术研发、无人机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除了制造企业,亚马逊、优步(Uber)等服务商开始布局物流与空中出租车,从运营与服务端切入低空经济。在各类低空企业不断展开竞争,争夺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低空网络攻击、低空空域管理冲突、低空监视合法性、适航认证程序与标准等问题接踵而至。为解决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了《先进空中交通协调及领导力法案》(Advanced Air Mobility Coordination and Leadership Act),要求建立先进的空中交通机构间工作组,计划和协调与空中安全、低空基础设施、人身安全、网络安全等有关的工作,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空域和程序变更蓝图》(Urban Air Mobility (UAM) Concept of Operations 2.0),以适应未来的空中出租车和其他先进空中交通运营。此外,为了推动无人机与eVTOL等先进空中工具融入空域,美国还先后发布了《释放美国无人机支配地位》(Unleashing American Drone Dominance)与《恢复美国空域主权》(Restoring American Airspace Sovereignty)两项行政命令,不断完善本国低空管理体系。
美国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凸显出从商业竞争促进政策落地的特点。低空产业在商业竞争中不断发展,在技术持续迭代、低空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同时,低空领域的监管逐步受到挑战。当低空经济领域的商业竞争带来混乱时,法律法规及各项行政命令的出现便可以及时将低空领域的发展拉入正轨,从而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兼顾该领域发展的规则与秩序。
三、欧洲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的低空发展模式则展现出了“区域联动”的特点。依托欧盟一体化的大背景,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与“欧洲地平线”等计划,投入超2亿欧元支持低空经济研发,重点覆盖U-Space空域管理系统、电动推进技术与垂直起降场建设。欧洲空域管理是其低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U-Space系统通过整合无人机与有人机交通管理,实现3000米以下空域的分层管控,为无人机与有人机的有序飞行创造了条件。欧盟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欧洲空域一体化监管,以立法确认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欧洲航空安全组织(Eurocontrol)职责边界,共同监管低空经济发展。统一安全监管与标准制定、空域规则制定以及适航认证主要由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负责,而欧洲航空安全组织(Eurocontrol)则作为欧洲空中交通管理的跨政府合作核心组织,更加注重国际协调和技术支持。
在欧洲的低空研发领域,德国、法国的技术研发制造能力位居前列。两国的技术优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内容。首先,德国的发动机制造业具有先天优势,能够为飞行汽车、无人机等提供政策支持;法国依托空客,在飞行器制造领域也有着一定的优势地位。其次,两国对于低空领域发展的政策福利极大提升了低空企业的研发动力。德国向低空制造企业提供最高50%的研发补贴,法国则对电动航空器运营给予税费减免,推动企业成本降低20%-30%。
单个欧洲国家的地域范围虽不广阔,发展低空经济的范围有限,但欧洲各国之间交流与往来频繁,各国之间的差异为低空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欧盟的存在则为欧洲各国携手发展低空经济奠定了基础,也更加明确了欧洲低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避免国与国之间的差异的同时,提升无人机、eVTOL等跨国流动的效率。一体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欧洲各国在低空领域的技术协作,标准统一。尤其在空域管理领域,统一的空域管理系统为欧洲各国低空产品自由跨境流动创造了绝佳环境,欧洲各国在低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本国的独特优势,从而共同推进低空领域的创新发展。
四、总结
不论是中国“政策引导-地方试点-场景落地”的模式还是美国以商业竞争带动政策落地的模式,又或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均是各国各地区在综合评估本地区发展特点之后选择的发展方式。虽然选择政策先行还是产业先行的态度不同,低空领域的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各国低空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从技术发展进步到监管政策完善落地的大趋势。这也表明各国均认同,面对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毫无规制的粗暴发展是不可取的,政策法规的监管都必须与低空技术的发展相伴相生,低空经济的发展最终必将朝着低空安全、空域管制标准完善、技术标准与适航标准统一的方向迈进。
同时,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低空领域最为关注的标准制定领域,合作的开展对于协商制定统一的空域管理标准、飞行器适航标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打破低空飞行壁垒的必要手段。各国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技术条件、政策环境的差异为各国带来低空发展优势,唯有促进各国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优势,在低空领域的发展中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态势。
原标题:研究 | 各国低空经济政策及低空发展模式比较
(来源:云上锦天城,作者:鲍方舟、王添翼)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提供信息之目的由作者/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制作,不应视为广告、招揽或法律意见。阅读、传播本文内容不以建立律师-委托人关系为目的,订阅我们的文章也不构成律师-委托人关系。本文所包含的信息仅是作为一般性信息提供,作者/锦天城律师事务所不对本文做日常性维护、修改或更新,故可能未反映最新的法律发展。读者在就自身案件获得相关法域内执业律师的法律意见之前, 不要为任何目的依赖本文信息。作者/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明确不承担因基于对本文任何形式的使用(包括作为或不作为)而产生的一切责任、损失或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