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下,企业出海已成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选择,但进出口合规的复杂性常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税政策、商品分类、原产地规则等存在显著差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经济损失。为此,深圳市司法局发布了《进出口合规指南》,助力企业出海。以下是重点速览,附全文链接。
一、重点市场合规核心规则
(一)美国:规则严谨,动态调整需重点关注
- 关税计算:以《1930年关税法》和年度《协调关税表》(HTSUS)为法律依据,计征方式包括从价税、从量税等,还设有301关税、232 国家安全关税等动态调整措施。
- 商品分类:采用HTSUS编码细化至10位,归类争议可向CBP申请预裁定,对结果不服可向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起诉。
- 原产地规则:核心是“实质性转变”,可通过税则归类改变、价值增值≥35% 等标准判定,进口货物必须清晰标注原产国。
(二)欧盟:体系完善,分类与估价标准明确
- 关税计算:依据《欧盟关税法典》和TARIC关税表,按CIF价(成本+保险+运费)计税,设有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普惠制税率等。
- 商品分类:采用8位CN编码系统和TARIC数据库,后者整合了关税、贸易政策等各类管理措施,方便企业查询合规要求。
- 估价规则:以交易价值为主要方法,辅以相同货物价值、演绎法等五种替代方法,需严格按法定顺序适用。
(三)东南亚:政策多元,区域优惠政策突出
- 关税计算:各国税率差异较大,东盟成员国间适用AFTA-CEPT零关税,多数国家基于HS编码分类计税,部分商品可享受税收优惠。
- 原产地规则:AFTA要求区域价值成分≥40%,允许累计计算成员国成分;RCEP 框架下,符合条件的货物凭原产地证书或出口商声明可享受优惠关税。
- 海关估价:普遍遵循WTO《海关估价协定》,以成交价格为基础,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设有专属实施细则和管理系统。
二、企业出海常见风险预警
(一)法律与监管风险
商品归类争议易导致关税少缴、漏缴,进而面临追缴罚款;跨国企业未遵循独立交易原则,可能遭遇转移定价调整和税务处罚;保税货物擅自内销可能被认定为走私,面临严厉追责。
(二)供应链与运营风险
目标市场检测认证流程繁琐、审批延迟,可能导致产品上市受阻。汇率波动和贸易壁垒会推高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多次违规可能导致信用评级降级,影响国际商业合作。
三、合规应对实用建议
(一)筑牢归类与估价合规防线
建立内部归类审核机制,必要时向目标市场海关申请预归类裁定。参考当地分类标准,保存完整交易记录以备核查。遵循独立交易原则,定期开展转让定价审计,准备相关文档。
(二)优化供应链与保税管理
严格履行保税货物核销义务,内销前按规定办理批准和补税手续。利用 RCEP 等区域贸易协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成员国,享受关税优惠。提前了解目标市场检测认证要求,预留充足审批时间。
(三)强化政策跟踪与风险预判
订阅 WTO、各国海关的政策更新,关注制裁名单和关税调整动态。与专业法律团队合作,结合目标市场规则制定本地化合规方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合规是企业出海的生命线,只有精准把握目标市场规则,才能行稳致远。
点击查看指南全文:《进出口合规指南》
(来源:深圳市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