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在非洲的经营发展已取得广泛成绩,但一个经常被低估的关键因素是本土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深入理解并积极与NGO互动,在必要时支持建立企业或商会相关的NGO,已成为规避风险、融入社区、提升长期发展韧性的战略需要。

一、为何必须重视NGO?

(一)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

非洲NGO往往深度扎根社区,掌握本地民意,并在人权、劳工、环境等议题上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忽视NGO,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社区摩擦或成为负面舆论焦点。在某些矿业项目或大型基建工程中,常因未能有效沟通解决土地补偿、环境保护或就业机会等社区关切,引发民众不满。而本地NGO通常是这些诉求的重要表达者和组织者。若能通过NGO建立常规沟通渠道,很多冲突可以在萌芽阶段化解。

(二)避免信息与话语被动

西方背景的NGO在非洲很活跃,尤其热衷于在涉及中国项目的议题上发声。当中企缺乏与当地NGO的积极互动或欠缺本地理解支持的力量时,极易在国际舆论场中陷入被动,被单方面定义或指责。真实的项目成效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可能被淹没,而个案问题则容易被放大和标签化。沉默或不主动塑造沟通,等于将自身故事的叙述权交给他人。

(三)实现更有效的社会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要真正发挥效益、赢得民心,需要精准对接本地需求。本地NGO对此拥有丰富经验和本地知识网络。绕过本地需求极易导致企业投入的资源与实际需求错位,效果大打折扣。与熟悉本土的NGO合作,能让社会资源产生更实在、更可持续的影响力。

二、企业如何行动?

(一)主动与非洲本土NGO合作

将成熟的本地NGO视为关键合作伙伴而非潜在对手。战略性地选择在项目所在地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本土NGO,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委托其进行社区需求评估、共同设计并执行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如清洁水源、技能培训、医疗服务等),或聘请其作为社区沟通顾问。

(二)支持建立企业相关NGO

对于深耕特定国家或区域较长时间、且面临复杂社区环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可探索支持建立专注于特定领域(如职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环境保护)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应具备独立法律身份,由专业人士(可包括本地人才和在非经验丰富的华人)运营,扎根当地社区,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独立性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非洲本土塑造公信力。

 (三)发挥商会的组织与桥梁作用

驻非中国商会应考虑建立沟通平台,定期组织中方企业与目标国家的主流或领域性NGO(如环保类、工商类、教育类、社会服务类)的对话会、交流会,增进相互了解,识别合作机会。以商会名义或牵头中资企业成员,与选定的本土NGO共同设计和实施区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或行业知识分享项目。在必要时推动建立商会的附属NGO,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总商会可探索支持建立专注于特定公共利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这比单个企业建立NGO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此外,商会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收集当地NGO关于行业政策和社区舆论的信息,向成员企业预警潜在社会风险。

三、结语

对中资企业而言,在非洲的经营已不仅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深刻的社会互动命题。主动了解、积极合作乃至有条件地支持建立合适的NGO合作平台,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提升企业正面形象、实现可持续融入的必要战略投资。它有助于企业减少运营障碍、增强本地接受度、并最终获得更稳固的长期发展根基。将NGO纳入企业本地化的战略框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必修课。

(来源:湘大中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