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新兴热土,非洲大陆正依托产业园区的助力走上经济转型的高速公路。中国在非洲境外合作产业园区是实现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载体。为推动中非产能合作,中国与非洲共同规划、建设和运营了一批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初现于2000年前后,并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进入发展高峰期。时至今日,中非双方以各种形式合作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已有20余家。这些园区为促进中非产能对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乌干达天唐工业园、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南非海信工业园最具代表性。
一、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红海之滨的产业明珠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Suez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落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带——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紧邻埃及苏伊士省苏赫奈泉港,坐拥全球贸易的黄金通道。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该合作区已成功打造出完善的道路、水电、通信网络以及标准化的厂房体系,形成高度集约化、现代化的产业空间。在产业发展方面,合作区重点聚焦新型建材和石油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吸引了包括中国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石埃及”)和西电-EGEMAC高压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众多龙头企业入驻。其中,巨石埃及表现尤为亮眼,其玻璃纤维年产量已超过30万吨,产品远销中东和欧洲市场,每年为埃及创汇超过5亿美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个,显著带动了埃及本土玻璃纤维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
如今,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不仅成为埃及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和产业升级样板,更作为中国企业拓展中东、欧洲及非洲市场的战略支点,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乌干达天唐工业园:助力当地工业化的典范
天唐集团是一家位于乌干达的大型企业,其创始人张志刚于世纪之交远赴非洲创业,于2006年正式创立天唐集团。2009年,天唐集团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附近购置土地,创立了乌干达天唐工业园( Sino-Uganda Mbale Industrial Park),随后陆续在工业园内投资建设了天唐钢铁、合盛钢管、康姆海绵、宏海木业四家主要企业。如今,这四家企业已经构成天唐集团在乌干达的业务支柱。
自启动以来,该工业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快速集聚了数十家涵盖家用电器、日用化工、铝型材加工等领域的生产企业。园区的核心价值在于成功激活本土制造能力,其家电组装线使乌干达人能够用上本地生产的电视、洗衣机等产品。同时,园区培育出多个本土消费品牌,显著改善当地的市场格局。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天唐集团逐步将重心投放到海外园区建设这一板块。天唐集团先是以“园中园”形式建立了纳曼维商业中心,该园区是天唐集团大规模进入园区产业之前的试验性投资,主要承担企业孵化的功能。2018年,在中乌两国政府的倡议下,天唐集团与乌干达政府达成合作,投资建设了中乌姆巴莱工业园,目前已吸引50多家中资企业入驻。
三、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非合作的多元样本
作为埃塞俄比亚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Eastern Industrial Park)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其探索与实践为埃塞俄比亚在工业政策制定和外商投资管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埃塞政府把该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及脱贫计划(SDPRP)”的组成部分,列为国家工业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项目,并以东方工业园为模板制定了《工业园法》。目前,园区已成功引入近百家制造企业,形成了以服装纺织、钢材加工、制鞋为核心的多元产业布局。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东方工业园解决了数万埃塞民众的就业问题,其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长。
东方工业园的成功充分证明,中非产能合作能够有效推动非洲国家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并为后续中埃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西非经济的增长引擎
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Ogun-Guangdong Free Trade Zone)坐落于拉各斯州东南部的莱基半岛,南临大西洋,北依莱基湖,地势平坦、风景秀丽,拥有五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依托正在建设中的莱基深水港(西非最大深水港之一),莱基自贸区创新性地打造了“前港—中区—后城”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物流与制造业的无缝高效衔接。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自贸区成为尼日利亚发展最快的都市新区之一,以及西非重要的投资热土。
目前,该自贸区累计吸引协议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并引入了涵盖建材生产、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等多个领域的企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重要平台,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莱基自贸区已成为全球资本在非洲投资的焦点,是当前尼日利亚以及整个西非发展最快的新区,为中国企业投资尼日利亚、开拓拥有超2亿人口的西非市场提供了低风险、高效率的战略跳板。
五、南非海信工业园:家电产业的非洲摇篮
多年来,海信的电视和冰箱产品在南非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其秘诀之一便是本地化生产有效降低了产品的终端售价。正如当地经销商所言:“海信让更多的南非家庭买得起高品质家电。”
南非海信工业园(Hisense South Africa Industrial Park)作为南非近40年来制造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从最初单一的电视组装厂到如今覆盖冰箱、空调等多种产品的综合性制造基地的显著转型。该工业园创造了超1000个直接就业岗位,并通过技术培训赋能本地员工,显著带动南非本土家电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构建,有力地重塑了“非洲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从苏伊士运河畔到西非几内亚湾,从东非高原到南非腹地,中非合作的产业园区正以设施联通、产业集聚、就业创造、技术转移为核心驱动力,深刻参与非洲的工业化进程。它们不仅是生产线与厂房的集合,更是理念、资本与市场深度融合的载体,持续为非洲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开辟了互利共赢的新航道。在非洲大陆的工业化蓝图上,这些园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增长极与合作典范。
(原标题:【区域视窗】非洲产业园区:工业化浪潮中的强力引擎)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