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经济版图中,越南以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然而,高速发展背后,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不断加剧。为破解这一困局,越南政府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将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对于中资企业而言,精准把握越南市场机遇、妥善应对潜在挑战,是深化中越能源合作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越南电力市场现状、解读政策驱动因素、分析项目开发特性,旨在为中资企业参与越南绿色能源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参考。
一、电力市场需求激增与转型压力并存
(一)电力发展滞后,能源转型挑战重重
截至2024年底,越南电力总装机容量约85GW,居东盟第一位,在世界排名第23位。尽管越南在2021年COP26会议上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但当前电源结构仍以火电及水电为主,两者约占整个装机的60%。2024年,越南煤炭进口量达1642万吨,用于填补电力生产缺口,这与燃煤电站退役目标形成尖锐矛盾。虽然新能源装机在过去几年中爆发式增长,装机已超过25%,但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超半数,未来转型仍有巨大压力。
同时,燃气电站与海上风电开发同样进展缓慢。原计划13个LNG火电项目中,因LNG采购合同签订困难、购电协议谈判迟缓,仅有3个项目按计划推进;海上风电因技术复杂、资金需求大、施工条件严苛及政策审批障碍,规模化商业运营进程受阻,建设计划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虽然近几年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但不稳定的电力供应给电网带来巨大挑战,电力系统安全和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区域供需失衡加剧
2024年,越南人口约1.003亿,GDP达4700亿美元,GDP增速突破7%,位居亚洲前列,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为实现2021—203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7%的目标,越南政府进一步提出2025年经济增长率需突破8%。超1亿的庞大人口基数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使电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越南全国电力生产及进口总量达3088亿kWh,同比增长9.96%;受炎热天气影响,夏季高峰日用电量更是创下10.25亿kWh的历史记录。据越南政府预测,2025—2030年电力需求年增长率将持续超过10%。
作为制造业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越南电力供需矛盾愈发严峻。越南工业和贸易部数据显示,2024年制造业增长9.83%,工业用电占比已超55%,且主要集中于北部红河三角洲和南部胡志明市经济圈。这导致北部供电缺口巨大,而南部因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电力系统的不平衡。
(三)政策驱动,释放开发潜力
凭借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越南在《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第八版》(PDP8)中明确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PDP8计划到2030年电力总装机将达到156GW,可再生能源比例达30.9%—39.2%;2025年2月,越南政府进一步将2030年总装机目标提升至183GW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再度上调。这意味着未来6年,越南电力总装机需至少翻一番,年均新增装机超15GW。
为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越南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涵盖固定上网电价、土地使用优惠、税收减免等。例如,企业可享受所得税前4年免征、后9年减半的优惠;2024.年推出的直接购电协议(DPPA)机制,允许可再生能源发电商与大型用电客户直接签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灵活性与竞争力。
二、市场开发机遇与挑战交织
(一)外资竞逐,中资优势凸显
2024年,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中国连续20多年稳居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蓬勃发展的能源市场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目光,2024年对越投资国家和地区达114个,实际到位资金达25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能源领域更是跻身外资直接投资前三。
随着越南绿色转型加速,中资企业凭借在新能源技术、工程承包、设备制造等环节的完善布局,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以光伏市场为例,多家龙头企业已在越南当地设厂。中资企业的深度参与,不仅推动了越南绿色能源发展,也为中越能源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政策转型,重塑盈利模式
越南新能源政策正从补贴驱动向市场导向转变,固定电价机制逐步退出,直接购电协议与竞价上网机制加速推进。以光伏行业为例,过去超9¢/kWh的固定电价刺激投资热潮,但随着补贴取消,项目盈利空间压缩,投资回报周期延长。
DPPA模式虽提升市场化程度,但对项目开发商议价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现货电力市场不成熟、价格机制透明度低的背景下,项目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此外,政策过渡期的审批口径变化、程序延宕等问题,也对项目落地造成阻碍。
(三)属地化要求升级,倒逼企业变革
中资企业在越南工程承包市场已积累一定优势,但越南政府为保障产业链安全、促进本地就业,不断提高设备与服务采购本地化比例。部分地区明确设定国产化率门槛,如组件本地化率不足30%将失去10%所得税减免,外籍工程师占运维团队比例不得超过10%。这迫使外资企业通过设立合资企业、技术转移等方式,满足政策要求。
(四)新能源扩张带动电网与储能协同发展
越南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与新能源装机目标的提升,为陆上风电和光伏项目创造广阔空间。然而,薄弱且区域发展不均的电网,尤其是中南部新能源富集区跨区域输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项目并网与电力消纳。同时,电网侧对储能技术需求迫切,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迫使部分项目需配套储能系统以保障电网稳定。未来,随着风电、光伏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提升电网灵活性、优化负荷调度的关键,推动越南电网现代化升级。
(五)新兴领域政策滞后,亟待完善
2024年,越南发布《到2030年越南氢能发展战略和2050年愿景》,提出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达10万—50万吨/年、2050年达1000万—2000万吨/年的目标,助力绿色经济与净零排放。但目前氢能领域缺乏明确政策法规、激励机制与技术标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和投资者参与热情。
三、新能源项目开发全流程应对策略
面对越南新能源项目开发中的多维风险,中资企业需构建涵盖政策、合同、施工、财务的全流程防控机制。
(一)强化风险防控,筑牢发展底线
越南新能源项目面临政策频繁调整、土地审批复杂、电网接入滞后等风险。例如,2025年政府对已投产项目FIT电价的追溯审查,可能导致大量项目上网电价下调。建议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机制:投标阶段,全面审查法律合规性,重点关注土地权属、环境评估与电价政策;执行阶段,强化EPC项目管理,规避本土分包商履约风险,保障工期。
(二)整合本土资源,构建适配履约体系
设计环节,深入研读协议,明确标准,借助本地资源完成设计转换与地勘校核,避免材料浪费与返工;施工环节,充分利用越南庞大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施工标准体系,推行“1+N”管理模式,提升本地团队执行效率;采购环节,依托越南光伏组件、风电塔筒等产业基础,选用本土设备,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物流管理方面,合理规划运输方式,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设备准时、安全交付。
(三)聚焦核心能力培育,打造竞争优势
- 在技术创新层面,中资企业应加大在新能源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如针对越南复杂地形与气候条件,研发更高效的光伏组件清洁技术、适应海上强风环境的风电叶片优化技术。同时,积极与越南本地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本地化应用,形成差异化的技术优势。
- 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本土+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梯队。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外派学习等方式,提升本土员工的专业技能与项目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引进熟悉越南政策法规、市场环境且具备新能源行业经验的国际化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创新,激发团队活力,构建人才竞争优势。
- 在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上,中资企业需深耕越南市场,通过打造标杆项目,如高效稳定的大型光伏电站、智能化风电项目,树立可靠、优质的品牌形象。利用社交媒体、行业展会等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提升企业在越南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同时,积极参与越南新能源行业标准制定,将中国技术标准与越南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标准引领市场,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
越南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既承载着经济脱碳的迫切需求,也为中资企业带来技术输出与产能合作的广阔机遇。面对政策转型、本地化要求及电网协同等挑战,中资企业需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深化本土产业链整合,以技术创新巩固竞争优势。未来,随着中越“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制完善,以及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政策突破,越南有望成为东南亚可再生能源转型标杆。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共享与资本联动,中越两国将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互利共赢,为区域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作者:李哲、田薇、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