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回声报》619日报道称,中国对磁体出口的限制导致欧洲汽车工厂出现延误和短缺。欧洲颠覆性创新联合体基金会JEDI主席安德烈·勒泽克鲁格-皮特里(André Loesekrug-Pietri)警告称,欧洲必须正视其战略失败,并建立本土磁体产业链。

中国对原材料,特别是稀土(如永磁体)加强管控,正对全球工业造成严重冲击。自今年四月起,北京对钕铁硼(NdFeB)磁体的出口实施新的制度,而这类磁体对汽车行业至关重要,尤其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电机部分。中国占全球磁体产量的90%,稀土的开采和精炼则占60%70%,由此掌握了极高的市场主导权。

由于出口许可审批延迟和供应短缺,一些企业被迫暂停生产,德国、法国及东欧地区的情况尤为严重。福特暂停了其Explorer电动SUV的生产线,铃木也中止了Swift车型的生产,多家电池和电机工厂报告出现瓶颈。尽管北京方面确实为欧洲企业开设了加快审批的通道,但相关程序依然不透明且带有政治色彩。

脆弱的结构

面对危机,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应急方案:一些企业选择将磁体组装迁至中国,以绕过出口限制;另一些则重新设计电机,以减少稀土使用,或采用铁氧体等替代材料,尽管这会牺牲性能。尽管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正在资助开采和精炼项目,但实现具备实际产能仍需五到七年。

这场危机暴露出一个问题: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稀土在海上风电、机器人、导弹制导系统和无人机等领域也都不可或缺。如今中国正在将其主导地位作为地缘工具,欧盟面临巨大压力:必须建立储备,支持本地精炼产业,并加大对磁体回收和替代材料的投资。

中国的战略其实早有迹象

这对欧洲而言是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过去十五年来,中国崛起的趋势早已显而易见。中国不仅掌控了稀土的开采环节,更在精炼领域建立起统治地位,而这得益于欧洲将相关工厂外包至中国。例如,20世纪90年代,法国拉罗谢尔的工厂曾承担近50%的稀土精炼业务早在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过一次稀土出口禁令,导致稀土价格暴涨至原价的十倍之多。不能说毫无预警。

更令人遗憾的是,早在2022年,欧洲颠覆性创新联合体(JEDI)就已向欧盟能源委员卡德丽·西姆松(Kadri Simson)发出警告,指出欧洲对磁体的严重依赖,并提议启动一个名为“登月计划”的替代技术研发项目。西姆松虽承认问题存在,但却将责任转交给时任研究委员玛丽娅·加布里埃尔(Mariya Gabriel)。而后者及其所属的研究总司团队显然并未意识到事态紧迫,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等到2028年下一个框架计划再说。

显然,当前的欧盟治理结构已无法适应这个既需要科学投入又必须具备战略前瞻的时代。首先,欧盟应彻底重构其研发计划管理方式;其次,应重新树立战略意识,将这一议题纳入与原材料生产国的外交核心,推动企业建立储备,并搭建至今仍然缺位的磁体产业链;第三,应设立一个真正针对磁体替代技术的专项计划——当前这些磁体已成为中国施压手段,威胁着欧洲的民用及国防工业。

我们已经准备好,愿意集合欧洲在科研、工业和硬科技初创企业中的最优秀人才,共同推动这一计划。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行动,例如索尔维公司(Solvay)在拉罗谢尔的项目,Carester在拉克的投入等,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应按照2022Philippe Varin的建议,更大规模地迈出步伐。

最后,还需重新构想稀土的精炼过程。当前工艺仍高度污染(使用溶剂、大量用水,产生放射性残渣),我们必须启动一项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开发清洁精炼技术,重建欧洲本土稀土产业。我们已整装待发。

 

摘自:https://www.lesechos.fr/idees-debats/cercle/terres-rares-erreurs-lourdes-leurope-face-au-piege-des-metaux-critiques-217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