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简史

(一)发展简史。早期,智利境内居住着阿劳干人、马普切人、火地人等印第安民族。16世纪初以前,该区域属于印加帝国。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从秘鲁侵入智利北部。1541年,智利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智利成立执政委员会,实行自治。1818年智利宣告独立。1970年,社会党人阿连德当选总统,组成“人民团结阵线”政府。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发动政变上台执政,陆军司令皮诺切特任总统。1989年12月,智利举行大选,多党联盟候选人艾尔文当选总统,1990年3月军政府向艾尔文政府交权,从而恢复了中断16年之久的代议制民主制度。1994年3月,基民党人弗雷继任。1998年,皮诺切特交出军权退位,智利“民主过渡”进程基本完成。智利是拉美地区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也是拉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二) 国际地位。智利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洲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OAS)、太平洋联盟(Pacific Alliance)、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和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Asociacion Latinoamericana De Integracion)等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的成员。

二、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智利国土面积为75.67万平方公里,在南美国家中居第七位。位于南美洲西南部的安第斯山脉西麓,海岸线总长约1万公里,是全世界最狭长的国家。东邻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北界秘鲁,西濒太平洋,南面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本土使用UTC-4时间,夏季则使用夏时制UTC-3时间;复活节岛使用UTC-6时间,夏季则使用夏时制UTC-5时间(UTC为协调世界时)。智利与北京时差12小时,夏时制时与北京时差为11小时。

(二)自然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储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智利已探明铜储量超2亿吨,约占世界储藏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智利铜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智利是世界第二大锂生产国,世界唯一的天然硝石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钼生产国。铁蕴藏量约12亿吨;煤储藏量约50亿吨。智利还拥有金、银、碘等金属资源。盛产温带林木,以再生林为主,是拉美第一大林产品出口国;其三文鱼和鳟鱼养殖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三)气候条件。由于国土跨38个纬度,而且各地区地理条件不同,智利气候复杂多样。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在智利国境内,至少包括了7种主要的气候类型,如北部的沙漠气候;东部和东南部的高山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川气候;复活节岛上的湿润亚热带气候;南部的海洋气候以及中部地区的地中海气候。智利大多数地区四季分明: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智利年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8.3℃和22.4℃。首都圣地亚哥市所在地区的夏季(10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并不太高,1月份最热,平均温度在20℃左右;7月份最冷,平均温度在8℃左右。

三、人口和行政区划

(一) 人口分布。据智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估值,截至2025年6月30日,智利全国人口约为2020.6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至2023年,智利人口增长率连续四年放缓,已经低至0.1%。根据智利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智利男性占比49.3%,女性占比50.7%。0-14岁人口占比18.4%,15-64岁人口占比67.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8%。智利老龄化速度较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预计到2035年,智利0-14岁人口占比16.1%,15-64岁人口占比6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9%。智利人口较多的城市有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康塞普西翁、安托法加斯塔、拉塞雷纳、伊基克、特木科、蒙特港和蓬塔阿雷纳斯等。目前,在智利华侨人数约3万人,其中旅居圣地亚哥的约占90%,旅居在伊基克及附近地区的华侨约占6%。

(二)行政区划。智利全国分为16个大区,下设56个省和346个市。各大区名称分别如下:圣地亚哥首都大区、塔拉帕卡大区(第一大区)、安托法加斯塔大区(第二大区)、阿塔卡马大区(第三大区)、科金博大区(第四大区)、瓦尔帕莱索大区(第五大区)、解放者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将军大区(第六大区,简称奥希金斯大区)、马乌莱大区(第七大区)、比奥比奥大区(第八大区)、阿劳卡尼亚大区(第九大区)、洛斯拉戈斯大区(第十大区,也称为“湖大区”)、伊瓦涅斯将军的艾森大区(第十一大区,简称艾森大区)、麦哲伦大区(第十二大区)、洛斯利奥斯大区(第十四大区,也称为“河大区”)、阿里卡和帕利塔戈塔大区(第十五大区)、纽布莱大区(第十六大区,2018年9月6日成立)。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位于智利中部,临马波乔河,东依安第斯山,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雨雾,年均气温23℃。圣地亚哥大区(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海拔520米。城市始建于1541年2月12日。

根据智利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圣地亚哥人口达842万,是南美洲第四大城市,是智利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奥希金斯大街横穿东西,泛美公路纵贯南北。

圣地亚哥郊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葡萄、苹果等,是智利重要的葡萄酒产区。圣地亚哥集中了智利全国71%的大型企业以及一半以上的食品、服装、机械和冶金等加工企业。智利全国47个财团中,有46个将总部设在该市。智利近一半国内生产总值(GDP)、80%的银行存款、97%的证券交易及75%的科技项目出自圣地亚哥市。

智利经济中心城市有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康塞普西翁、安托法卡斯塔、拉塞雷纳、伊基克、特木科、蒙特港和蓬塔阿雷纳斯等。

四、政治环境

(一)政治制度。智利现行宪法,于1980年在皮诺切特统治期间制定,1981年生效,后历经1989年、1991年、1993年、2005年四次修订。《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2005年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由6年改为4年,并取消终身参议员和指定参议员。2019年10月中旬,因首都圣地亚哥公交系统票价上涨,引发波及全国的抗议和骚乱,抗议民众要求修改宪法,提高民众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减少过度私有化现象。同年11月,执政联盟和反对党达成一致,决定于2020年4月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修改宪法和如何制宪。公投因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推迟至10月。2020年10月25日,智利举行全民公投,选民投票赞成成立“制宪会议”制定新宪法。2021年5月,选举产生155人组成制宪委员会。2022年5月,新宪法文本草案初步形成。9月,对新宪法文本草案进行全民公投,未获通过。2023年1月11日,智众议院通过制宪进程改革方案。5月7日,智利全民投票选出制宪委员会代表。2023年12月17日,智利再次举行新宪法草案公投,55.8%的选民投票反对。因两次公投修宪失败,博里奇总统随后宣布其任期内不再修宪。

国民议会(Congreso Nacional)实行参、众两院制,分别由直接选举产生的50名参议员和155名众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8年,每4年改选其中一半;众议员任期4年。1973年军事政变后,议会被解散,1990年3月11日重新恢复。本届议会于2022年3月11日成立,执政的政党联盟“尊严制宪”,在众议院拥有37个席位,在参议院拥有5个席位,在众议院联盟中占相对多数。参、众两院领导成员,均通过党派协商与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司法独立。全国设最高法院、17个上诉法院和1个军事法庭。1999年成立检察院。

智利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任期4年,不可连选连任。现任总统加布里埃尔·博里奇·丰特(Gabriel Boric Font)是左翼联盟“尊严制宪”成员。

(二)主要党派。智利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分为新兴左翼、中左翼和中右翼三大派别。目前,新兴左翼联盟“尊严制宪”和中左翼联盟“民主社会主义”组成执政联盟共同执政。

1.新兴左翼联盟

近年来,新兴左翼联盟“广泛阵线”崛起,成为智政坛中左、中右两大传统阵营外的重要政治力量。2021年“广泛阵线”与智利共产党等组成“尊严制宪”参加地方、制宪大会代表、总统和议会选举。

(1)广泛阵线(Frente Amplio,FA)

成立于2017年,主要目的是在智利联合左翼力量,参加2017年大选和议会选举。

2019年10月,智利爆发大规模社会骚乱后,联盟内部出现分歧,部分党派宣布脱离,目前联盟由民主革命党、融合党、共同党3个政党和2个社会运动组成。

2020年,“广泛阵线”宣布同共产党、地区主义社会绿党等组成“尊严制宪”,参加2021年地方和制宪大会代表选举,主张社会公平,消除贫富分化,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国家对经济介入。

在2021年总统大选的第二轮投票中,“尊严制宪”候选人博里奇以55.87%的得票率当选总统,于2022年3月11日就职。2023年12月,广泛阵线三党向智选举委员会申请合并。2024年7月,原社会融合党、民主革命党和共同党正式合并为“广泛阵线”党,选举产生首届党的领导层,主席康斯坦萨·马丁内斯(Constanza Martínez)。

(2)智利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PC)

成立于1912年。党员4.7万名。原名社会主义工人党,1922年改为现名。1970年至1973年与社会党等联合执政。1979年提出“人民造反”路线,要求立即结束军政权。1983年,同社会党阿尔梅达派等组成“人民民主运动”。1985年,被宪法法庭宣布为非法。1990年10月,恢复合法地位。2010年首次进入国会。

智利共产党现任党主席劳塔罗·卡蒙纳(Lautaro Carmona),总书记芭芭拉·菲格罗阿(Bárbara Figueroa)。

2.中左翼政党

基督教民主党、社会党、争取民主党、社会民主激进党等政党曾组成“争取民主联盟”,并于2013年4月吸纳共产党等加入,成立“新多数联盟”,后于2018年解散。目前,社会党、争取民主党、激进党、自由党组成“民主社会主义”联盟,参与执政。

(1)基督教民主党(Partido Demócrata Cristiano,PDC)

该党成立于1957年。党员10.8万名。基督教民主党国际成员。主张实现真正的基督教主义,建立民主制度,尊重人权,与不同思想派别共处。该党在智民主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领导人艾尔文、弗雷先后担任后军政府时代第一、二任民选总统。

PDC现任党主席阿尔贝托·温杜拉加(Alberto Undurraga)。

(2)社会党(Partido Socialista,PS)

该党成立于1933年。党员约10.9万名。智利议会第一大中左翼政党。社会党国际成员。曾长期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党,苏联解体后,把党的发展目标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一个自由、民主、人道的社会。1970~1973年,该党与共产党等组成“人民团结”政府,该党领导人阿连德任总统。1979年发生分裂。1989年12月阿拉特和阿尔梅达两大派宣布联合。1989年、1993年和1999年与争取民主党、基民党等结盟参加大选获胜。

现任党主席保利娜·沃达诺维奇·罗哈斯(Paulina Vodanovic Rojas)。

(3)争取民主党(Partido por la Democracia,PPD)。

成立于1987年。党员8.4万名。社会党国际成员。其主张与社会党基本相同,但更为自由化。该党对内主张积极推动宪法改革,根除军政府建立的法制体系。对外主张以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和平主义和拉美主义原则,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贸易和文化关系。

2000年至2006年,党领袖拉戈斯担任总统。现任党主席海梅·金塔纳(Jaime Quintana)。(4)激进党(Partido Radical,PR)

成立于1863年。党员约9万。社会党国际成员。其前身为激进党。1987年激进党分裂,原副主席安塞尔莫·苏莱等另组社会民主激进党。1992年两党合并定为现名。该党意识形态来源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和拉美改良主义,主张在人道主义原则基础上建立自由和民主的社会。

现任党主席莱昂纳多·库比略斯·拉米雷斯(Leonardo Cubillos Ramírez)。

3.中右翼“智利前进”

由民族革新党和独立民主联盟等组成。

(1)民族革新党(Renovación Nacional,RN)

该党1987年2月由右翼的民族联盟、独立民主联盟和全国劳动阵线合并而成。后独立民主联盟脱离该党。该党党员7.7万名。主张维护和发展西方文明和历史传统,建立“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社会。2018年,该党领袖皮涅拉当选总统。

该党现任党主席罗德里格·加利莱亚(Rodrígo Galilea)。

(2)独立民主联盟(Unión Demócrata Independiente, UDI)

该党成立于1983年,党员8万,由独立人士和1979年成立的“新民主”组织组成。该党主张多元民主和权力下放,实施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该党现任党主席吉列尔莫·拉米雷斯(Guillermo Ramírez)。

(三)政府机构。本届政府于2022年3月11日成立,共设25个部委,主要经济部门是财政部、外交部国际经济关系副部、经济部等。政府主要成员有:内政部长阿尔瓦罗·埃利萨尔德·索托(Álvaro Elizalde Soto);外交部长阿尔韦托·范克拉韦伦(Alberto Van Klaveren);国防部长阿德里安娜·德尔皮亚诺·普埃尔马(Adriana Delpiano Puelma);财政部长马里奥·马塞尔(Mario Marcel);政府秘书部部长卡米拉·巴列霍·道林(Camila Vallejo Dowling);经济、促进和旅游部长尼古拉斯· 格劳(Nicolás Grau);矿业部长奥罗拉·威廉姆斯·鲍萨(Aurora Williams Baussa)。

1.财政部

该部职能:管理国家财政收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执行财政政策;制定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促使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增长,让所有智利人生活改善;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使之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管理下属机构。

2.经济部

该部职能:加强创业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3.外交部国际经济关系副部

该部职能:牵头对外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处理多双边经贸关系。

五、社会文化

(一)民族。智利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占总人口的88.92%,印第安人占11.08%。南部阿劳卡尼亚大区印第安人(主要是马普切人)较集中。大约在19世纪上半叶,有华人到达智利。华人华侨在智利人数一直较少,在当地影响较小。在当前智利华人华侨中,老华侨一般经营中餐馆,新华侨以从事进出口贸易、零售业为主,有少部分华侨在当地企业工作。

(二)语言。智利的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印第安人聚居区多使用马普切语,主要外国语为英语。

(三)宗教和习俗。智利15岁以上人口中,信仰天主教的占67%,信仰新教的占16%。智利人十分重视见面时的问候礼节,他们与客人第一次见面时,多要握手致意,熟悉的朋友,还要热情拥抱和亲吻。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见面,习惯行举手礼或脱帽礼。在正式场合,要在称呼前加行政职务或学术头衔。智利人注重穿着整洁,工作时间和正式场合常着正装。应邀参加宴会或舞会,总是带上一点礼物。在公共场合,智利人总是将方便让给老人、妇女和孩子。智利人禁忌和西方几乎一样。一些人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喜欢数字7。

(四)科教和医疗。

1.科技

智利主要科研机构有科学院、全国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和核能委员会。科学工作者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3.68%,这个比例在拉美地区国家中居第四位。

2.教育

智利是拉美地区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成人识字率男性98.6%,女性99.5%。

智利实行12年义务基础教育。中等学校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人文学校,即普通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报考大学;另一种为技术-职业学校,分工业、商业、技术和农业等门类,从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既可参加工作,也可升大学。

截至2023年,智利全国拥有各类教育机构15694所,其中托幼机构4443所,中小学11123所,高等教育机构128所。智利的著名大学有:智利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圣地亚哥大学。

智利公立中小学免收学费,私立中小学每月学费300-2800美元不等。智利公立大学普通专业每年学费约5000美元,私立大学1万美元左右,不同专业学费有所差别。2023年,智利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6.8%。

3.医疗

智利医疗保险体系相对完善,已形成公私结合、以公立为主的医疗及医疗保险体系。

20世纪60年代,智利开始建立全国性医疗保险体系,经过20多年变革,在1980年实行养老金制度改革,成立了“预防医疗机构体系”(ISAPRE),在原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由私人管理机构开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补充。同时,智利公立医疗保险体系“国家医疗保险基金”(FONASA),继续成为智利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2018年,智利共投资40亿美元,用于提升医疗水平和医疗卫生网络建设。智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已建立起公私互补、相对完善的医保体系,其中,公共部分占66%,私营部分占34%。全国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902个(2018年)。智利目前已启动医改进程,成立全民健康基金(Fondo Universal de Salud),建立公私合营的综合卫生服务网络,并将服务重点转向初级保健。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智利卫生医疗支出约占当年GDP的10.1%。2024年,智利平均每10000居民拥有33名医生,人均寿命为81.6岁,男性人均寿命为78.5岁,女性人均寿命为83.6岁。预计到2035年,智利男性人均寿命为80.9岁,女性人均寿命为86.0岁。

(五)工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

1.工会组织

智利工会组织众多,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工会组织。全国性的工会共有15个。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主谈判、维护工人权益。

近年来,智利工会曾组织多次大罢工,对智利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矿业领域工会与企业主谈判集体工资合同期间,发生多次规模不等的罢工。

2024年,由于不满政府未履行劳工和安全问题上的承诺,智利瓦尔帕莱索港等全国26个港口约6000名工人举行大罢工,使进出口物流受到较大影响。

截至目前,中资企业项目尚未发生过较大规模工人罢工。

2.非政府组织

智利非政府组织较多,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活跃,部分电站、矿山项目开展环境评估工作时,曾受到非政府组织施压。

3.智利首都地铁票价上涨引发的社会骚乱

2019年10月18日,智利首都地铁票价上涨引发民众抗议游行,由学生领导的抗议团体闯入地铁站,烧毁车厢,破坏售票机等设备。抗议行动逐渐蔓延为对社会不公等现象的暴力宣泄,社会各阶层加入,演变为骚乱并扩展至全国。

智利政府不得不取消原定于11月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后至2020年3月上旬,智利各地发生数次规模不同的罢工,最大规模至全国大罢工。3月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智利暴发,此后由于疫情蔓延、政府采取隔离措施,罢工活动停止。本次罢工严重影响了智利国内社会秩序、经济生产、对外贸易和人民生活。                                                     

(六)主要媒体

1.报刊

智利有报社87家。主要报纸分别如下:《信使报》,1827年创刊。《民族报》,1980年创刊。《三点钟报》,1950年创刊。《二点钟报》(晚报),1931年创刊。《最新消息报》,1902年创刊。

主要杂志和报纸分别如下:《事件》,1971年创刊。《新情况》,1976年创刊。《今日》,1977年创刊。《金融日报》,1988年创刊。

2.通讯社和电台

智利主要通讯社为环球通讯社。全国有电台1095家。主要电台有:国家电台;合作电台;波塔莱斯电台;农业电台和矿业电台。

3.电视台

智利有电视台9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国家电视台(7频道)、智利大学电视台(11频道)、天主教大学电视台(13频道)、大视野电视台(9频道)和瓦尔帕莱索天主教大学电视台(5频道)。

近年,有线电视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智利(CNN CHILE)和国家电视台(TVN)24小时新闻频道影响力不断扩大。

智利主流媒体对华态度较友好,少有对中资企业和人员的负面报道。

(七)社会治安

1总体情况

一直以来智利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是拉美治安状况相对稳定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治安状况有所恶化。智利武警的整体治安能力和防范实力较强。2025年智利成立公共安全部,旨在维护公共安全与秩序、预防犯罪及保护公民。

外国游客遭遇袭击等事件也有发生。如遇被盗被袭事件,可向智利武警(电话:133)或智利调查警(电话:134)报案求助。智利允许个人合法持有枪支,2022年智利合法登记武器76.5万件,其中霰弹枪与左轮手枪等个人防卫用枪占比67%。未来,智利拟通过“全面禁止持枪”法律。

2.治安案件总量

根据智利国家公共安全部公布数据,2023年智利共发生暴力犯罪事件525200起,每十万人比率2631.1,其中谋杀案件1024起,每十万人比率为5.1;袭击案件1.7万起;抢劫案件11.6万起。2024年上半年,智利共发生谋杀案件579起,每十万人比率为2.9,同比下降9.4%,集中在首都大区(44%)、瓦尔帕莱索大区(10.9%)和比奥比奥大区(9.5%)。

3.社会治安环境受到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问题增加和贫富分化加剧,智利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首要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87.66%的民众认为该国犯罪率上升。智利公共研究中心CEP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非法移民”“对罪犯刑罚过轻”以及“滥用毒品和酒精”是治安恶化的前三大原因。智利南部地区原住民维权冲突不断,暴力事件增加,政府持续宣布紧急状态。

截至目前,智利暂未发生专门针对中资企业或华人的人身攻击事件。

(八)节假日

智利的主要节日分别如下:新年,1月1日。圣周,3月底或4月初。劳动节,5月1日。海军节,5月21日。圣佩德罗和帕布洛节,6月底或7月初。圣女卡门节,7月16日。圣母升天节,8月15日。独立日,9月18日。陆军节,9月19日。种族节,10月15日。万圣节,11月1日。圣母受孕日,12月8日。圣诞节,12月25日。

2023年4月,智利通过修订法案,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5小时渐进式缩短到40小时。

(来源:驻智利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